产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巧辨真假石油
巧辨真假石油
  • 发布日期:2008-06-26      浏览次数:2181
    • 在石油钻探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其中卡钻就是十分令人头疼的事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付卡钻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注原油或其它油类便是其中的一种。也会因机械漏油而造成柴油下泄进入地层的。在一些生产过程中,会有原油或其它种类的油料进入地层的现钟爱。

      这些人为的原油“回灌"不但会给储层评价造成失误,也会给以后的生产评价带来一定的麻烦。所以,石油勘探工作人员都十分重视对它的识别。石油系统的一些地质实验室也时常可以接到一些油样,请求鉴别是否为“原油"。

      其实,经过装备先进的实验室进行分析化验时,是比较容易判别各种油的来源。下面就是一个实例:几年前,笔者前往西南某地出差,听当地的石油地质工作者们讲述了他们在一个面积仅20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打出一眼高产天然气井的喜讯。他们还特别提到,在其中的一口出气井中,曾经流出过数升“原油"的情况,当时大家,尤其是当地的群众都为这既产气又出油的探井感到欢欣鼓舞,但事后一些十分有经验的老石油地质人员又对这些“原油"存有几分疑虑。

      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疑虑,我和几位当地的石油工作者赶到了那口的产气井。仔细看去,井下天然气的压力已达到数十个大气压,对于一个小盆地、产层浅地区来说,这已是十分喜人的了。打开阀门,强大的天然气流便呼啸而出,经几分钟排放后,接在阀门口上的软胶皮管内果然出现了几小滴黄褐色的油珠,遗憾的是,油量太少,都紧紧地吸附在胶管内壁,无法取到,回到石油基地后,我向有关同志要到一些这口井的油样,密封后详细分析化验。这些油样呈黄褐色,外观上除了略显清亮些以外,与常见的原油无太大的区别。但它却发生强烈剌鼻的气味,只要一打开容器,呛人的异味便立刻弥漫在整个房间中,这种现象在原油中并不多见。相反,在一些炼好的成品油中,由于在炼制过程中会加入一些添加剂,经过反应之后,这些物质会发出令人不适的异味。

      对该油样的族组成分离证明,其中的链状饱和烃占优势,高达76%,而其它组份则相对较低,尤其是沥青质的含量更低,仅有约3%,这在原油中是十分罕见的现象。此外,原油还有一个物理特性是,加热至205℃时的馏出体积,据报导,我国新疆等地的高成熟轻质原油的205℃馏出体积已可达41% ~44%,但是,这口井的油样,其205℃馏出体积竟高达85%,真是不可思议!

      将油样进行全面的气相色谱分析以后,发现油的组份碳数主要集中在碳15至碳24的范围之内,这也是十分奇怪的现象。如果是“高成熟原油",则其中应含大量的轻质组份(至低碳数物质,如碳1至碳6)和汽油组份(即碳8至碳12);如果是“低成熟原油",那么就应以重质组份(即碳24以上)为主;但显然,这个油样两者皆缺,它所含的仅为柴油的特征组份(碳15—碳22)。分析至此,已经较为清楚了,但我们还进行了质谱—色谱的检测。结果表明,饱和烃中正构烷烃碳数的范围应为碳13至碳23,应属于柴油性质。油样中两项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姥鲛烷与植烷的比值为1,三环萜烷含量大于五环三萜烷;甾烷等有机化合物的含量表明它应为成熟油;而倍半萜等化合物的高含量则证实该油应为典型的内陆湖相煤系地层所形成的,而且形成的地质时代不会太古老。

      有了这些分析资料,回头再详查一下“产出"它的盆地的地质背景:第三系的河流与浅湖相沉积物直接覆盖在古老的泥盆系地层之上,而较年青的沉积物中根本没有煤系地层存在。那么,这些油可能出自何处呢?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已形成工业性开采的煤系地层所形成的原油有两处,一个是祖国大西北的吐鲁番—哈密盆地,另一个是位于我国南部的广东茂名盆地,那里的丰富的湖相煤系地层形成的油页岩是人工合成“石油"的好原料。人工合成原油时,大多会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加入一些化学合成剂以利于石油的合成。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化验、推理以及市场调查,我们zui终认为,从西南某盆地取到的样品应为煤系地层形成(合成)的石油经加工后的产品—柴油,应该是钻进中有意无意的“回灌"油,而且,极有可能是产自广东的人工合成石油的产品。

      这份分析报告很快就引起当地石油地质工作者和有关领导的重视,经过调查,那口井的钻进中使用的柴油果然是从广东购入的。

    客户至上 用心服务
    在线客服
    Grabner微信公众号
    Baidu
    map